人工智能時代勞動教育的系統創新

勞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和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隨著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蓬勃興起,人類的生產勞動方式發生深刻變革。人工智能時代,勞動工具、勞動過程、勞動產品等勞動形態的新變化,對人類的勞動能力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勞動教育緊跟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創新教育目標、內容、情境與評價,補齊勞動教育短板,體現勞動教育時代性。
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勞動工具的革新,人類勞動形態發生深刻變化。原始社會主要是以肢體和石器為工具、勞動與游戲休憩交融的單純性勞動,農業社會則因鐵器改良與國家的出現表現為有組織的人力勞動,工業社會主要是由蒸汽機、發電機等技術革新驅動的機器勞動。當前,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大模型、元宇宙等數智技術的迭代升級,AI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使“人機協同”成為勞動新范式,勞動工具更加智能化,數據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勞動時間與空間更加自由,“人—機—人”社會關系的出現使勞動關系更加彈性和多樣,分配方式面臨重塑。
勞動形態的新變化對勞動者提出了新要求。智能機器人等智能體作為人類勞動產品,凝聚著勞動者的智慧和能力,使勞動者的本質力量得以反映和確證。但各種智能體的普及和應用在減輕勞動強度、降低勞動難度、有效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將不斷淘汰程式化勞動、催生智能工具相關新職業,使原有勞動力市場發生變化,對勞動者的知識技能結構和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成為有效促進“人機協同”的新質勞動力,二是具備“創造性審慎性高階思維”的核心競爭力,三是適應“人—機—人”社會關系的精神富足者。
勞動教育作為提升勞動能力和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手段,面對人工智能時代勞動形態變化對勞動者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在教育目標設定、教育內容拓新、教育情境構建、教育評價優化等方面進行系統創新。
首先,突出勞動價值觀為主的教育目標。人工智能時代,對單一具體勞動技能的教育逐漸退居次要位置,“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的勞動價值觀越來越被強調和重視,要更加注重引導教育對象體悟勞動“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重要價值,涵養其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美好情感,養成良好勞動品質,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
其次,整合豐富多維的勞動教育內容。人工智能時代多元并存的勞動形態和對勞動者的新要求需要勞動教育內容多元兼容,既要有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創造性高”+“情緒智力好”的新技能和新觀念,又包含彰顯人類獨特智慧、富有意義和價值的手工勞動。而各種數智技術,能以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形式交叉呈現教育內容,更加層次化、關聯化展現新舊勞動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增進其譜系化、結構性,增強其趣味性和吸引力,幫助教育對象實現從碎片化、線性淺層學習向整體性、網狀面性深層理解轉換,重構個人勞動知識圖譜,發展適應未來勞動需求的創造性勞動能力。
再者,創設促進深度學習的勞動教育情境。良好的教育效果須經由教育對象的親身體驗和“內省”“反思”“遷移”等深度學習而成。人工智能時代,借助大數據、移動設備、傳感器和定位系統等數智化技術,能以“人”“機”協同方式搭建虛實結合、內容協同的線上線下混合學習空間,使勞動教育情境廣泛存在于“課堂”與“校外”、“線下”與“云端”,幫助教育對象“身心融合”地沉浸在“此時此地”,在“學以致用”“學以踐行”的感知體驗中將勞動知識與社會背景、既往經驗、個人知識相關聯,并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互促的朋輩合作中理解勞動形態的變遷、明晰勞動價值和意義,將外在社會知識轉化為個人內在勞動素養。
最后,構建科學精準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全程、全面、動態的追蹤分析與評價反饋是優化勞動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人工智能時代,借助圖像識別、課堂情境感知系統和區塊鏈技術等,可以全程獲取教育對象多模態學習數據,對教育對象學習狀態和參與勞動實踐狀況進行全面“精準畫像”,個性化反饋學習效果,并綜合“教師+智能體”智慧和多方評價結果,動態化展望教育對象未來發展趨勢,為其量身制定個性化勞動教育方案,提升勞動教育的前瞻性、預測力、精準性,使個性化勞動教育和循環優化成為可能。
總之,面對人工智能時代勞動的形態變化及其對勞動者的新要求,勞動教育必須重構人的技術主體性,在幫助勞動對象適應智能時代勞動要求、學會與智能機器融合共生的同時,辯證認識智能機器,不斷增強數智素養、提升人文精神,成為技術文明的評判者和創造者,促進人與智能技術協同發展。
來源:學習強國
校對:王培
統籌:周鶴琦
審讀:譚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