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丨青春筑夢西部 挺膺時代擔當

青春應在哪里綻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西部地區在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舉足輕重”“好青年志在四方”“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業、做好一番事業”……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西部發展和青年工作,勉勵廣大青年服務西部、報效祖國。
在總書記指引下,新時代青年揮灑青春活力、匯聚西部發展強勁動力,讓青春之花在西部熱土絢爛綻放。
??到基層去 到西部去
谷雨時節,在我國西北邊陲的帕米爾高原上,塔什庫爾干河冰雪消融,兩岸草甸初泛新綠。
河流流經的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是我國唯一與三國有交界的縣,平均海拔超4000米。這里常住人口約4萬,是個“微型城市”,以農業、旅游業和邊境貿易為主。
“塔縣地勢高、氧氣稀薄,冬天很冷。”24歲的甘肅姑娘彭正敏,是2024年西部計劃志愿者之一,分配在塔縣團委服務,“越是艱苦的地方,越需要有人堅守;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
懷著滿腔的熱忱,2024年8月,45名來自全國多地的大學生志愿者來到塔縣。
吉林延邊青年金俊吉今年25歲,原本對高原反應有所擔心,但當他得知自己要到海拔甚高的塔縣時,卻沒有絲毫猶豫:“總要有人去!”
“到縣里塔什庫爾干鄉報到后,我接到第一個任務:全鄉脫貧戶衛生戶廁整改。”金俊吉頗為驕傲地說,半年多時間,他參與完成了137座戶廁的整改驗收,占轄區內需要改廁總數量的一半,大大改善了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熱合買提(塔吉克語意為‘謝謝’)!”這是23歲的黃薈如最近在塔縣聽到最多的一句話。畢業于甘肅政法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她,在塔什庫爾干鎮政府負責就業工作。
黃薈如在招聘會上分發傳單。(受訪者供圖)
“我的工作跟專業還挺相關的。”黃薈如笑瞇瞇地說。她參與的第一場招聘會僅5家企業到場,應聘者寥寥。認真復盤、聯系企業尋求開放更多酒店服務及建筑施工崗位、參與視頻號宣傳、在居民群里轉發信息……在相關部門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今年3月的招聘會異常火爆,吸引83家企業參加,最終100余人被錄用。
春耕時節扎在田埂上助農助產、入戶檢查安全隱患、解決群眾生活難題防止脫貧戶返貧……“我們各展所長,過去的自己‘大大咧咧’,如今也變得‘體貼入微’。”金俊吉笑著說。
“這些弟弟妹妹們特別棒!他們真切提升了塔縣干部的‘即戰力’。”塔縣團委書記姑麗孜巴·阿米爾告訴記者,去年這批志愿者是支援塔縣的第一批西部計劃志愿者,絕大多數已表示將在第一年結束后繼續服務。
?向下扎根 向上生長
晨霧散盡,甘肅省瑪曲縣藏族寄宿制中學西校區里傳來朗朗讀書聲。29歲的王福華站在講臺上發音清晰地領誦英文短句,56名學生齊聲跟讀。
瑪曲,藏語意為“黃河”。在這里,黃河形成了長達433公里的“大轉彎”,瑪曲縣也因此有了“天下黃河第一彎”的美稱。
“從小長在平原、喝黃河水,大學畢業后才第一次來到海拔超3300米的黃河‘首曲’。”2020年畢業于安陽學院的王福華,是個土生土長的河南姑娘,從一名大學生志愿者,到走村入戶的基層干部,再到一名人民教師,如今已在瑪曲服務近4年。
??4月14日,王福華正在給學生們上課。新華社記者 王博 攝
在校時,王福華是負責宣傳西部計劃的學生干部,廣袤的西部,讓她心生向往。初至瑪曲,她高原反應強烈,一連數天頭疼、失眠、心悸。“我就白天上班,晚上去醫院吸氧,醫護人員都認識我了。”王福華不好意思地抿嘴一笑。
時任瑪曲縣團委書記的鄭翠環回憶:“第一年,福華同志被分配到縣委組織部,她從收發文、接電話、寫材料干起,時常加班,從沒聽到她叫苦喊累。”
隨工作組進村入戶,王福華見到了數十年如一日堅守一線的干部,也記下了從上海到瑪曲的草原“曼巴”王萬青半個世紀扎根牧區的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說,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擔當時代責任。建設西部需要‘接力跑’,我會堅定地走下去!”第一年服務期結束,王福華選擇續簽。
??王福華(右一)在瑪曲縣參加志愿活動(攝于2024年12月)。(受訪者供圖)
2023年服務期滿,王福華面臨去留抉擇。家人勸她回去,可她忘不了牧區留守兒童手捧課本的清澈眼神。
“這里更需要我!”她選擇報考特崗教師,重回瑪曲,“我要用所學所長,幫助這里的孩子們看到更多、走得更遠。”
青春不以山海為遠。自2003年“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啟動以來,累計有4000余名像王福華一樣的志愿者選擇扎根甘肅,投身教育、醫療、農業等領域,成為基層建設的生力軍。項目實施22年來,全國累計招募派遣54萬余名高校畢業生到2000多個縣(市、區、旗)開展志愿服務,為西部地區發展注入青春活力。
“我長大以后想當警察,要像王老師一樣做有用的人。”王福華的學生貢曲達吉說。這讓王福華想起5年前一路向西的自己——靜待枝丫成繁花,是最動人的堅守。
??追逐夢想 建功立業
4月8日,全球最大“華龍一號”核電基地——漳州核電2號機組熱態性能試驗順利完成。作為我國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被譽為“國家名片”,其核心技術研發設計者來自位于四川成都的中核集團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簡稱“核動力院”)。
距福建漳州千余公里的核動力院園區里,基礎研究部主任柴曉明正帶領研究團隊對耐高溫材料開展基礎研究攻關。他已在核能基礎研究領域深耕近二十載。
“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本科畢業典禮上,一位校友說‘個人最大的貢獻在于將個人理想與國家需求相結合’,這句話對我影響很大。”柴曉明說。2005年,他成為清華大學與核動力院聯合培養的第一批博士,到成都開展研究工作。
??位于四川成都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全景。(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供圖)
1965年建院的核動力院,被譽為“中國核動力工程的搖籃”。柴曉明聽前輩講過那時的故事——老一輩科學家們從北京、上海等地,義無反顧來到四川夾江的大山里,開展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研發實驗。那時,用于辦公的房屋,農房都不如。
“今天的西部,已是青年實現夢想的熱土。”柴曉明說。
柴曉明攻讀博士期間,我國核電設計軟件這一關鍵前沿領域還依賴國外轉讓,自主創新也因此受限。為此,他自學軟件相關知識,和團隊夜以繼日地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讓創新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我希望通過填補國內相關研究空白讓自己的青春遠航。”他說。
前沿攻關非一日之功,扎根的城市給予他滋養。成都擁有66所高等院校、110余萬名在校大學生,以及國家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等146個國家級創新平臺,科技創新資源豐富。而“先落戶后就業”“人才安居工程”等人才政策舉措的相繼出臺,為新時代投身西部的人才解決了后顧之憂。
2024年8月,柴曉明在學術年會上作報告。(受訪者供圖)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需要,我們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持續營造一流的科技創新生態。”四川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吳家樺說。
經過5年努力,結合新型復雜反應堆設計的核心需求,軟件開發順利完成,計算精度等參數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經過數年迭代優化,這款軟件至今仍位列國際同類軟件第一梯隊。
如今還擔任核反應堆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的柴曉明,帶領團隊開展反應堆物理、核安全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工作。他的團隊中,大量“90后”嶄露頭角,正成為核能基礎和創新研究的骨干力量。
廣袤的西部大地上,從實驗室到“練兵場”,處處可見青年科技工作者們的身影。從“中國天眼”FAST到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從“中國環流三號”到超瞬態實驗裝置……西部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新高地,也正在成為吸引青年人才的“強磁場”。
“新時代的西部,舞臺更廣闊,青年科研工作者站得更高,必將走得更遠!”柴曉明說。
來源:新華網
校對 李 鑫
統籌 周鶴琦
審讀 譚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