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潁縣城關街道“33767”工作法 凝聚基層治理“政”能量

在臨潁縣城關街道的街頭巷尾,活躍著這樣一群兼職網格員,他們是政策法規的“宣傳員”、社情民意的“收集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資源匯聚的“協調員”、民主決策的“參謀員”、更是基層治理的“智囊團”、成效轉化的“監督員”這七類角色。作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踐行者,城關街道創新推行“33767”工作法(三級平臺、三項機制、六項實效、七種方法、七類角色),將22名政協委員精準嵌入56個社區網格,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協搭臺、網格聚力、多元共治”的基層治理共同體,讓協商議事在“家門口”落地生根,為城市治理注入“政協智慧”。
一、三級平臺沉到“家門口”,搭建協商議事“新陣地”。
“以前有問題不知道找誰,現在多種資源就在網格里,大事小事都能商量著辦!”老城社區居民的感慨,折射出城關街道協商平臺下沉的實效。街道以“五基四化”為抓手,構建“街道政協協商議事中心—社區有事好商量平臺—網格微協議事廳”三級立體協商體系,將政協委員工作室建在社區、協商觸角延伸到網格。在老城社區,政協委員與網格員聯合設立“微協議事廳”,每月5日、15日、25日固定開展“委員接待日”,累計接待群眾咨詢120余人次,調解物業糾紛、鄰里矛盾20余起。“現在居民遛彎兒就能來反映問題,委員現場記、現場辦,效率特別高。”社區網格員王大姐說。為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街道創新“3+X”協商架構(政協委員+社區主任+網格員+N方代表),開通“委員直播間”線上協商平臺。在“老舊小區改造”專題協商中,通過“云上議事廳”收集群眾意見16條,推動增設電梯、加裝充電樁等8項建議落地,轉化落實率達82%。針對上班族參與難問題,鼓樓社區推出“夜間協商會”,委員們利用下班時間入戶走訪、現場辦公,讓“上班族”也能參與社區事務,真正實現“群眾在哪里,協商就延伸到哪里”。
二、委員履職嵌入“微網格”,鍛造基層治理“尖兵連”。
“張委員幫我們解決了困擾多年的排水難題,現在下雨天再也不用擔心積水了!”提起政協委員張律師,潁昌社區居民豎起大拇指。城關街道推行“季主題協商、月網格議事、周民情懇談”機制,在潁昌社區,政協委員牽頭組建“企業服務聯盟”,通過“網格走訪—收集訴求—協商對接”流程,為潁昌社區企業解決用工難、融資難等問題12個,促成就業簽約156人次。同時,注重“六個一”工作實效,通過每月1次理論學習、每季度1次大走訪、每調解1起重大糾紛后1次經驗交流、調解成功后1次回訪、每半年1次專題調研、每年1次民主監督,讓委員履職有章可循。為提升治理專業化水平,街道實施“協商能力提升計劃”,組織委員與社區干部“結對幫帶”,開展模擬協商、案例研討等實訓活動20余場。老城社區政協委員工作室建立“專家智庫”,邀請法律、規劃等領域委員組成專業團隊,在老舊小區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等項目中提供技術論證12次,推動“空中飛線”整治等民生工程提前45天完工。
三、七種方法破解“千千結”,柔性治理彰顯“政協溫度”。在城關街道的網格里,政協委員們化身“解鈴人”,創新七種調解方法,讓“法、理、情”在基層治理中深度融合,
一是分層調解法:針對鄰里“面子之爭”,鼓樓社區委員與網格員先“背靠背”單獨疏導情緒,待雙方冷靜后再組織“面對面”協商,成功化解10余起因停車位、噪音引發的糾紛。二是法理融合法:潁昌社區委員在調解家庭財產糾紛時,既講《民法典》相關規定,又援引“家和萬事興”的傳統美德,促成兄妹達成和解協議,實現“案結事了心亦安”。三是多元聯動法:迎賓社區委員聯合公安、司法、物業等部門,邀請當事人信任的老黨員、鄉賢參與調解,成功化解一起持續3年的物業與業主矛盾。四是實事化解法:老城社區委員協調住建部門為無物業小區安裝路燈32盞、疏通下水道15處,用“辦實事”消除矛盾根源,群眾滿意度達98%。五是柔性疏通法:面對情緒激動的當事人,委員們先耐心傾聽宣泄,再以“拉家常”方式剖析利害,成功調解多起揚言“要上訪”的糾紛。六是情感調解法:在婚姻家庭矛盾調解中,委員們通過上門走訪、親情連線等方式,喚醒當事人情感聯結,促成20余對夫妻重歸于好。七是正向激勵法:委員們及時肯定當事人的進步,如在鼓樓社區鄰里糾紛中表揚某居民“主動讓步顯大氣”,以正向激勵推動矛盾化解,培育社區和諧氛圍。
四、三單機制打通“最后一公里”,協商成果轉化“落地有聲”。為避免協商“只議不決”,街道探索建立“任務清單+責任清單+時效清單”三單式督辦機制,對協商事項實行閉環管理。在鼓樓社區“空中飛線”整治中,通過明確責任單位、整改時限和驗收標準,推動23條背街小巷線纜規范入地,提前45天完成整治任務,被居民稱為“看得見的協商成效”。 數據顯示,自“網格+政協”工作法實施以來,城關街道調解成功率達95%,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同比提升18%。政協委員下沉網格,不僅讓“有事好商量”成為基層治理常態,更構建起“小事網格辦、大事協商辦、難事聯動辦”的治理新格局。
從“網格吹哨、委員報到”到“協商在一線、服務零距離”,城關街道的實踐證明,政協力量下沉社區網格,既拓展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路徑,更激活了基層治理的“末梢神經”。隨著“33767”工作法的深化拓展,政協智慧將持續賦能網格治理,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勁的“政”能量。
通訊員 楊麗麗
校對 冼 薇
統籌 周鶴琦
審讀 譚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