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非遺展演多元融合更接地氣

韻味十足的大調曲子,歷史悠久的河南墜子,格調高雅的古琴藝術,雅俗共賞的大鼓書……5月10日上午,在西城區萬達廣場一樓,“非遺傳承 漯在其中”——漯河市首屆非遺展演年活動迎來了五月主題“曲藝流芳”的第二場演出。精彩紛呈的曲藝節目,既讓人們欣賞到了民間流傳已久的優秀傳統文化,又為大家普及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大調曲子《踏雪尋梅》,音樂結構為曲牌連綴體,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古箏、琵琶為輔,手板、八角鼓擊節,既高雅大方,又知識性強,使人百聽不厭。
表演者賈愛嵐告訴記者,大調曲子又稱鼓子曲,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鼓子曲初見于開封,原分為周口、禹縣(禹州市)、南陽三支,后禹縣、南陽兩支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合流,最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調曲子。
賈愛嵐還進行了現場教學。她通過知識講授、舞臺表演、互動教學相結合的方式,讓青少年在欣賞中“入耳”、在體驗參與中“入心”,激發孩子們學習傳統曲藝的興趣。
10歲小學生翟浩銘表演的河南墜子《開場小書帽》,簡板打得歡快,說唱抑揚頓挫,贏得現場觀眾陣陣喝彩。
由中國民族器樂學會會員、河南省古琴學會理事、漯河市琴箏協會主席、漯河市級非遺項目古琴藝術(河南九嶷派)代表性傳承人秦艷暉表演的古琴彈唱《月滿西樓》,悠揚柔美,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
趙龍龍和李晨陽表演的鼓兒啍《登鸛雀樓》,曾獲得全省比賽的一等獎。兩人通過大鼓書這種說唱藝術,向人們展示了古韻今用的魅力。
音樂快板《移風易俗樹新風 文明澆出幸福花》,節奏明快、韻律感強。表演者蔣雪平說:“快板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藝術。我們用富有韻律的說唱宣傳移風易俗的好處,很受人們歡迎。這也是我們下鄉演出的保留節目。”
在臺下看得津津有味的市民鄭先生,對能在萬達廣場欣賞到如此多的曲藝節目感到很高興。
鄭先生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對這些傳統說唱藝術并不陌生,但現在這些傳統藝術少見了。看到好多由年輕人表演的說唱節目,我很欣慰,感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
帶著兒女逛超市的馮先生,被非遺展演所吸引。他們一家四口看了近兩個小時的演出。馮先生說:“我是從事文化藝術工作的,孩子們因耳濡目染而喜歡文藝。今天如此多的曲藝節目,讓孩子們大開眼界,學到了很多新知識。看演出時,我也給孩子們講每一種曲藝的魅力所在,讓他們不僅看到熱鬧,還能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許多市民認為,把舞臺搭建在商超內,不但讓商場有了文化味、文藝范,還讓演出更接地氣,實現了“演出+美食+沉浸式互動”等多元融合,實現一站式購、吃、游、娛。將商場轉型為了城市中的“文旅場景”,也是一種創新和發展。
市文化和廣電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首屆非遺展演年活動堅持“文化點亮城市、產業彰顯特色、創新引領未來”發展理念,不僅讓非遺薪火代代相傳,還創新構建“文商旅創”四位一體的融合發展路徑,依托商圈消費場景搭建非遺活態傳承生態圈,推動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深度融合,培育出“以文聚客、以商承文”的消費增長極,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漯河日報全媒體記者 齊國霞
校對 王麓棣
統籌 周鶴琦
審讀 李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