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食品名城,向“新”而行!

5月16日,在2025中國食品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暨新趨勢新技術新產品發布會上,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發布了《2024年度及2025年一季度中國食品工業運行狀況與發展趨勢解讀》《中國食品工業科技應用與發展——基于科學技術獎的實踐洞察(2022—2024)》;中原食品實驗室相關負責人發布了一攬子科研成果;雙匯集團、魯花集團等頭部企業以及部分本土食品企業也分別發布了新產品。
這場匯聚國內頭部食品企業、行業精英的盛會,不僅是我市食品產業創新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邁向全國食品創新高地的重要里程碑。作為首家中國食品名城,我市聚焦營養健康、食藥同源、未來食品三大主攻方向,通過政府統籌、企業突圍、實驗室賦能,構建起食品產業創新發展的完整生態,不斷開辟新領域、搶占新賽道、塑造新優勢。
政府統籌:頂層設計與資源整合“雙輪驅動”
市委、市政府堅持大力度、超常規、全方位推進科技創新,加快推進創新平臺落子布局。錨定“全國食品創新高地”目標,聚焦營養健康、食藥同源、未來食品三大方向,構建“實驗室+研究生院+孵化器+中試基地+產業基金+產業園區”全鏈條創新體系。建立“企業家下單、科學家接單”的需求響應模式,通過“三個三分之一”機制(即科學家、企業家、消費者共同參與轉化),推動32項關鍵技術突破、40項成果發布,成功孵化“科學家酒?樂荷酒”等11款產品,實現市場需求與科研供給的精準對接。深化“雙招雙推”,組織企業亮相國際食品展會,依托豫中南數字產融平臺打造“食全食美 漯在其中”區域品牌,并與韓國高麗大學、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等建立國際聯合實驗室,打通企業“出海”資質壁壘,今年一季度食品出口額同比激增84.7%。守穩筑牢食品安全防線,全國首創“質量獎、標準獎、專利獎”三位一體的市長獎,構建龐國芳院士工作站領銜的檢驗檢測體系,通過“食溯通”追溯平臺實現全鏈條監管,筑牢食品安全底線。
企業突圍:技術攻堅與市場引領齊頭并進
食品企業以創新為利刃,在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賽道開拓中雙向發力。雙匯、衛龍等頭部企業發揮“鏈主”作用,將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技術融入生產全流程,打造柔性化定制生產體系。
雙匯集團圍繞食品制造行業關鍵環節,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裝備融合的集成創新和工程應用為導向,采用檢測技術、機器人技術和智能精密輸送技術為核心,研制出火腿腸自動挑揀機,可完成火腿腸生產過程中多達11種缺陷的在線檢測。這一解決方案入選2024年度“數字樣板工程”實踐案例。
在郾城區先進制造業開發區,去年7月正式投產的河南益恒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原食品實驗室合作研發推出塔格糖蘇打水、塔格糖烘焙蛋糕等創新產品,已與國內多個知名品牌建立了合作關系。與江南大學合作,研發用淀粉制造塔格糖的生產工藝,降低生產成本,并拓展了“塔格糖+食品”產業鏈。
河南御江股份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脆皮腸,生產工藝經過改良后,迅速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如今在國際名店山姆會員商店成為暢銷品。
三劍客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原食品實驗室幫助下,解決“黑酸奶”黑色谷物的滅菌難題。
…………
據統計,全市7000余家食品企業中,超30%設立研發中心,形成“頭部企業引領、中小企業跟進”的創新矩陣。
實驗室賦能:科研突破與生態構建協同發力
中原食品實驗室作為河南省唯一的食品類省級實驗室,更是集聚了14位院士、300余名科研精英,在營養健康、食藥同源、未來食品等前沿領域實現突破,參與制定國際標準4項、國家標準7項,攻克關鍵技術32項、發布代表性成果40項,孵化了“快樂酸奶”“科學家酒·樂荷酒”等30余項成果轉化項目。中原食品實驗室作為創新“發動機”,配建21條中試生產線,形成從基礎研究到產業轉化的“閉環生態”,為我市食品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勁動力。在科技與產業融合方面,聚焦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透明化生產體系。綠色發展層面,實驗室牽頭構建“田間到餐桌”低碳循環體系,推動清潔能源替代和包裝減量化,為企業降本增效。在成果轉化機制上,實驗室建立“前端需求捕捉—中端技術攻關—后端市場驗證”模式,通過企業家參與選題、消費者試用反饋,確保科研成果“接地氣”。同時,實驗室發揮人才“蓄水池”作用,通過研究生院培養專業碩士、博士為企業輸送技術骨干,形成“研發—人才—產業”的良性循環。
漯河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 佩
校對 王麓棣
統籌 周鶴琦
審讀 李 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