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街街道:網格治理讓群眾幸福“滿格”

基層黨建品牌更亮了——“民呼我應96771”實現“1小時必有回應、突發事件10分鐘內必達現場”,先后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500多件,被評為全省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
與群眾聯系更緊密了——八一路社區“周六公益達人集市”、交通路社區“青春運動圈”,“一居一品”為轄區居民提供更多精神食糧、專業技能,實現周末“不打烊”、服務“不斷檔”。
基層治理千頭萬緒,如何兼顧好效率和情理?近年來,源匯區馬路街街道堅持建強組織與網格治理雙管齊下,探索出以“民呼我應96771”為主要內容的“黨建+網格+大數據”基層治理新模式,形成了“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群眾能滿意”的社會治理新局面。
“紅網格”夯實治理根基
5個社區,人口3.5萬,商戶2921家,尤其是火車站、汽車站人口流動密度大、商戶多,“紅網格”如何劃分?
馬路街街道堅持“全覆蓋、一張網”,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體系,以住宅小區、若干樓院為基本單元,按照每個網格覆蓋300戶~500戶的標準,精準劃分46個基礎網格,并在商圈、公園、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區域設立35個專屬網格,確保治理無盲區。
在網格員隊伍建設上,街道推行“一長+多專+N兼”模式,配備專兼職網格員383名,確保每30戶~50戶居民有一名網格員聯系服務。
資源力量如何有效下沉?街道把支部建在網格上,發動社區黨員、樓院長、志愿者擔任“紅管家”,整合民警、醫生、律師、城管隊員等力量下沉網格,實行“多格合一”,構建一貫到底、扁平高效的治理體系。依托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機制,街道主動與轄區單位溝通協商,結合行業特點和社會問題,明確不同網格的工作職責,推動相關職能部門力量下沉網格。
通過“每周例會、每月議事、每季聯席會”會商機制,街道及時解決群眾反映的復雜問題,形成網格排查和行業監管良性互動。轄區工務段2號院、迎港巷、體委院、二輕局家屬院等一批老舊小區煥發新活力,八一路社區被評為“全省紅色物業示范社區”。
“暖服務”解鎖幸福密碼
“社區工作人員就是我的子女。”轄區76歲的老人李毛妮在老伴去世后,不愿和子女住到一起。作為社區網格員的重點走訪對象,她家的水管壞了、燈壞了,家里沒煤氣了,工作人員隨叫隨到、上門解決。
為切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百米”,馬路街街道在創新推行“民呼我應96771”工作法(九必訪、六必報、七必到、七色光、一熱線)基礎上,把每周二定為“我為群眾辦實事”為民服務實踐日,推動全體黨員干部下沉網格巡查走訪,對違法建筑、安全隱患等問題督促整改,對重要社情民意及時排查上報。
聚焦“一居一品”,該街道創新打造“七色光”志愿服務品牌,成立48支志愿服務隊,圍繞老年、青年、少年不同群體的需求,開展“周六公益達人集市”“父母愛情光影展”“青春運動圈”“百姓大舞臺”等特色活動,形成“全發展周期”社區服務體系,營造老年樂居、青年樂業、少兒樂學的良好氛圍。
“云治理”激活數治動能
“我們快遞員一直都是風里來雨里去,‘紅色驛站’就像是我們的第二個家,累了可以過來休息一下,充充電、聊聊天,讓我們更有幸福感和獲得感。”在全市首家24小時運營的“365”紅色驛站,不時可見快遞小哥或趁閑暇為手機充電,或喝水閑聊。
怎樣為小哥助力,讓他們的“城市闖關”不再“卡殼”?該街道建成全市首家24小時運營的“365”紅色驛站,聘請35名快遞員兼任流動網格員,開展“隨手助”“隨手拍”“隨手派”等活動,延伸網格治理觸角,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米”。
依托源匯區智慧城市運行中心平臺,該街道整合基層黨建、民生服務、綜合治理等信息資源,構建縱向貫通區、街道、社區三級,橫向覆蓋所有職能部門的“立體網”。創新“互聯網+公共服務+政務服務”運行模式,運用“AI源小智”小程序,實現“居民點單、支部派單、黨員志愿者接單”的閉環處置機制,確保群眾訴求一鍵直達、服務精準投送。
在10個主要路口加裝AI智能高清攝像頭,該街道將小區、醫院、學校、商超的監控設備并網整合,自動抓拍占道經營、垃圾滿溢、火災隱患等問題,生成AI事件推送給網格員及時處置,實現“社會治理一屏統攬,風險隱患一圖掌控”。
“商圈+黨建”激發城市活力
該街道積極探索“商圈+黨建”互動融合,加快傳統商業轉型升級,運用場景招商,深挖商業潛力,盤活昌建廣場、五星電器閑置資源,全市首座3萬平方米地下商業綜合體昌建廣場·樂享Mall順利開業,引進華豫佰佳、天貓優品、華為授權體驗店等35家品牌入駐。華豫佰佳超市日均成交客流量約1萬人次,累計實現營業收入約2000萬元。
該街道堅持黨建引領商圈治理,在昌建廣場成立商圈黨群服務中心,推行“168”工作法,即:建強“一個”組織(專屬網格黨組織),用好“六支”隊伍(黨建人才、治安保障、執法管理、市場監管、慈善志愿、金融法務服務隊),實施“八項”行動(組織共建、先鋒引領、服務聯動、文化浸潤、平安護航、環境提升、智慧賦能、評議促改),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下一步,我們將依托大數據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消除治理盲區、激活網格效能,推動服務提質增效、群眾訴求快速響應、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日益完善,切實提升群眾幸福感滿意度。”馬路街街道辦事處負責人表示。
通訊員 李 珂
校對 李 鑫
統籌 周鶴琦
審讀 李 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