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艷暉:古琴藝術的堅守和傳承者

“我還記得第一次練琴時,指腹被鋼弦勒出血痕,但我咬著牙堅持了下來。”5月11日,回憶起與古琴的初次“交鋒”,秦艷暉的眼神里仍透著一股倔強。
作為漯河市首屆非遺展演年活動的5月非遺推廣大使,秦艷暉連續表演三場,為觀眾獻上《半山聽雨》《月滿西樓》等經典曲目,贏得臺下陣陣掌聲。
1992年,秦艷暉結識了她的藝術啟蒙老師——古箏演奏家李彥君。此后每年假期,秦艷暉都會前往北京,住在李老師家中學古箏。“李老師不僅是我藝術道路上的引路人,還是我人生中的燈塔。”秦艷暉感慨地說。
秦艷暉與古琴的緣分始于199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秦艷暉有幸拜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丁承運。她聆聽了丁老師的現場演奏,深深愛上了古琴。
后來,秦艷暉跟隨河南省古琴研究會會長、河南琴會會長羅蘇理系統學習古琴知識。羅老師對古琴藝術的執著追求感染了秦艷暉。“老師說,弦歌傳承快斷了,我們得做當代弦歌的引領者,將經典詩詞與古琴結合,撫琴而歌,展現古琴最美的樣子。這更加堅定了我將古琴傳承下去的決心。”秦艷暉說。
習琴的過程對秦艷暉來說是一場不斷向內探索的修行。剛開始學琴時,她一心撲在技法練習上,哪怕手指被鋼弦勒得滿是血痕也未曾退縮,可琴聲如同枯木毫無生氣。有天晚上,她在練習《良宵引》時,看到月光灑在琴面上,突然意識到自己一直忽略了琴音與自然的交融,終于領悟到“琴無哀樂,彈者有心”的含義。
經過多年的學習與沉淀,秦艷暉對古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古琴教會她在快節奏的時代里保留一份“遲鈍”,去感受每一個音符在指尖暈開的過程。
在秦艷暉眼中,古琴不僅是一種樂器,還是連接個體與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橋梁。通過彈奏古琴,人們可以跳出日常的喧囂,回歸內心的平靜,領悟天地的奧義。
“以前的文人講究‘左琴右書’。學古琴不只是學門技藝,還能培養品格、傳承文化。”秦艷暉說,她深刻認識到古琴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致力推廣古琴藝術,讓更多人了解古琴、愛上古琴,并成為這項藝術的守護者和傳承者。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秦艷暉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活動。她多次開設公益課堂,舉辦公益講座,吸引更多人接觸古琴。她還積極舉辦各種琴箏專場音樂會,如漯河市琴箏專場音樂會、“月上沙澧”琴箏專場音樂會等。秦艷暉還向市實驗小學、郾城小學、太行山路小學捐贈了價值150萬元的古琴、古箏,在郾城小學和太行山路小學成立了古琴藝術傳承基地,并推動漯河市琴箏示范學校在市實驗小學掛牌。此外,她還組織了“國樂雅韻”琴箏專場、“沙澧星光夜校”——古琴公益課堂、“琴與國畫”雅集等活動,并多次參加市里舉辦的大型晚會,以多種形式傳播古琴文化。
作為藝海琴箏學堂的創始人,秦艷暉身兼中國民族器樂學會會員、河南省古琴學會理事、漯河市琴箏協會主席等職,先后被評為河南省先進文藝工作者、漯河市“十佳市民”等,獲得漯河市藝術特殊貢獻獎和國家級、省級優秀輔導教師榮譽稱號。秦艷暉深知,作為古琴非遺傳承人,她手中的證書不僅是榮譽,還是沉甸甸的責任。“我將不遺余力,以實際行動讓古琴這門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光彩。”秦艷暉堅定地說。
漯河日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張贏
校對 謝明芮
統籌 周鶴琦
審讀 李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