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老年抑郁 守護銀齡幸福

案例
72歲的張先生曾是小區里的晨練達人,每天雷打不動地早起散步打太極。半年前,張先生莫名其妙變“懶”了,連家門都不想出,常常一個人坐在沙發上發呆,總是覺得全身酸痛,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他去醫院多次檢查也找不到原因,后來在老年精神門診科被診斷為抑郁癥。張先生的家人與朋友很不理解:抑郁癥不是內向靦腆、性格懦弱的人才患的病嗎?張先生退休前是單位領導,退休后生活安排有序,意志力和忍耐力都特別強,做事要求完美,怎么也會得抑郁癥?
分析
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曾公布數據,65歲以上的老人每七人中就可能有一人患抑郁癥。《中國老齡發展報告(2024)——中國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研究數據顯示:我國26.4%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其中6.2%的老年人存在中重度抑郁癥狀。
盡管老年群體中抑郁癥發病率并不低,但由于其癥狀不明顯、識別難度大,常常不能被及時發現。這意味著我們身邊有許多老年人在默默承受著抑郁的折磨。
對策
看見軀體化癥狀背后的情感表達。在抑郁癥初期,患者內心的“求救信號”是通過身體上的各種不適癥狀表現出來的。比如頭痛,我們第一反應是壓力大了,而不是抑郁癥的前兆。其實,我們更傾向用“頭痛”來描述內心的焦慮和困擾。生活中對精神類疾病的偏見讓很多人難以直接表達情緒,只會否認、隱藏自己的感受。
打破對抑郁癥的刻板印象。抑郁癥患者大多意志力和忍耐力極強,且富有責任心、奉行完美主義。他們經常過于關注成就、在意他人評判,忽略了內心的需要和情緒的釋放。抑郁癥不等于“不堅強”“矯情”“想太多了”,也不是“出去散散心就好了”。抑郁狀態就像一個人陷入了只有自己的沼澤地,強烈想要擺脫現狀,但對改變現狀有深深的無力感。
允許和接納任何事情的發生。大部分抑郁癥患者都會產生自我厭惡的情緒,認為自己是無價值的、人生是無意義的。患者不如告訴自己:“我接受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并且我能夠繼續好好生活。”“我不知道危機何時結束,但我愿意面對和接受它。”
正確有效地陪伴與關愛。大部分人對抑郁癥了解有限。“你一定要堅強。”“想開一點兒。這有啥好愁的?”……這些話會刺激患者。抑郁癥患者的朋友或家人如果想提供幫助,不要說“加油”,而是說“我陪你”。擁抱與陪伴更容易被對方接受,默默準備一碗熱湯比講道理更能讓患者重獲安全感。
探索經歷抑郁癥的生命意義。抑郁癥的到來是為了向我們傳遞某種信息,比如審視發病前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它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自己的內心,讓我們有機會停下來重新了解自己、重新評估自己的目標。如果我們能挖掘出抑郁背后的問題以及它對我們的意義,抑郁就不再是困住我們心靈的枷鎖,而是一個能讓我們學會關注自己內心和身體、活在當下的寶貴禮物。
(作者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師王曉景)
校對 謝明芮
統籌 周鶴琦
審讀 譚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