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故事·抗戰(zhàn)記憶|臨潁黨組織的發(fā)展與抗日救亡運動

7月18日,記者到臨潁縣采訪,從縣城沿107國道北行兩公里,在固廂鄉(xiāng)七里北村口,見路邊立著一塊路標牌子,上寫“臨潁縣首任縣委書記谷遷喬烈士紀念館”。
按照路標指示到紀念館,館前有一座谷遷喬的漢白玉雕像。在谷遷喬烈士史跡陳列室,一張革命烈士證明書(影印件)吸引了記者的注意。證明上寫著:谷遷喬同志在革命斗爭中壯烈犧牲,經批準為革命烈士,特發(fā)此證,以資褒揚。證明書是1983年11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fā)的。
“谷遷喬(1902年~1932年),字滋生,曾化名李慶云,是中共臨潁縣委第一任書記。他是臨潁人民的驕傲。”臨潁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主任宋旭說。
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zhàn)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到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臨潁黨組織是如何發(fā)展起來的?又是怎樣領導人民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記者帶你走進那段崢嶸歲月。
《臨潁縣志》記載:1922年春,臨潁甲種蠶校(后改名為臨潁甲種農校)校長田清波(字鑒海)從上海請來進步教師徐玉諾、葉善枝到校任教。徐、葉向學生傳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宣傳馬列主義,引導學生閱讀進步刊物和《共產黨宣言》,啟發(fā)學生向往革命,為以后黨的活動奠定了基礎。
1925年五卅運動后,臨潁縣立師范和臨潁甲種農校等學校學生積極響應,掀起反帝斗爭高潮,封閉臨潁車站英商亞細亞煤油公司達3個月之久,并在各商店檢查日貨加以封存。教育界組織了滬案后援會通電全國,懇請各界同胞奮起斗爭,共謀對策。后又組織成立了學生聯(lián)合會,聯(lián)合縣內團體及軍、警、學、商、農、工各界人士,組成河南臨潁縣各界對抗英日聯(lián)合會,統(tǒng)一組織領導全縣反帝愛國運動。
當時駐扎在臨潁的建國豫軍總司令樊鐘秀,一方面通電控訴帝國主義的野蠻行徑,另一方面派代表赴上海慰問死難工人的家屬,并捐款5萬元支援上海工人學生的反帝斗爭。樊鐘秀極力主張對英日列強施以強硬態(tài)度,在臨潁縣城創(chuàng)辦滬案后援軍官學校,準備與帝國主義交戰(zhàn)。
1925年7月15日,臨潁各界人士在火神廟召開國民大會,到會3萬余人。會上,北京救國團代表譚慕愚、林德懿、夏蔡如,上海三育大學教授謝毓齡,建國豫軍軍需處長鄧建候,教導團教官黃覺民等先后演講,講述上海等地慘案的經過及救國方略。會場群情激昂,掌聲如雷,當場議決并通電政府、外交部及各省、各群眾團體,要求政府“直接專對英日政府交涉,不牽涉公使團”“派兵入上海公共租界及各通商口岸的英租界,解除英軍駐京公使及上海、漢口、廣州、重慶各處英國領事,迫使撤退駐中國內河之英國軍艦”“收回英國租界,取消英國領事裁判權”等。會后,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示威。
與此同時,漯河各地人民也掀起運動高潮,聲援上海人民同帝國主義開展英勇斗爭,并在本地傳播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擴大了黨的影響,為以后中國共產黨在漯河的發(fā)展、北伐戰(zhàn)爭在漯河的勝利進軍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奠定了政治基礎。
1925年,臨潁甲種農校又聘請兩位有革命激情的進步教師周仿溪和王皎我。他倆極力在學生中提倡革命文學,并成立了頗具聲勢的文學團體飛霞文學社,吸收進步學生骨干參加,通過小說、散文、詩歌、雜文等形式,宣傳新思想,反映勞動人民的沉重苦難,揭露和抨擊黑暗的社會制度。當時,《河南民報》還為他們開辟了《飛霞》文藝副刊專欄,專門發(fā)表他們的文章。飛霞文學社是當時河南參與新文化運動并作出成績的革命文學團體之一,是全國新文化運動的一朵浪花,曾受到茅盾的好評。
1925年夏,共產黨員谷遷喬被臨潁甲種農校從開封省立第一師范聘來教數(shù)學課。谷遷喬課堂上講數(shù)學,課下向學生講馬克思主義、講俄國十月革命的故事、講中國革命的道路、講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前景。他特別注重與學生中的先進分子個別交談,簽名贈書,建立情誼,引導學生走共產黨指引的道路。暑假過后,谷遷喬離開臨潁到省立許昌十四中學任教。雖然谷遷喬在臨潁甲種農校的時間較短,沒有來得及在學生中發(fā)展黨員,但促使了進步學生更加期望找到共產黨。
1926年春,共產黨員韓文治受豫東黨組織派遣從杞縣到臨潁開展革命活動。他是一位有豐富斗爭經驗的黨員,在杞縣時曾經歷過反動派血腥屠殺共產黨人事件。因此,他在臨潁的地下活動一直很穩(wěn)密。直到這年初冬才開始經常到臨潁甲種農校閱覽室看書,逐漸與圖書管理員張向明接觸,并透露一些進步思想。
有一次,進步學生張本固(劉晉)、程守道到郵局取雜志,看到一土寫著“韓文治收”的郵件,他們將郵件帶回學校拆開,看到里面是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頓時又驚又喜。他們認定韓文治一定是共產黨員,便按照郵件上的地址找到韓文治,表達了他們急切入黨的愿望和要求。韓文治并未暴露自己的政治身份,但甚為喜悅,向他們介紹《向導》的內容,談論馬列主義,稱贊同學們追求光明的精神,表示愿意幫助他們尋找共產黨。從此,韓文治與進步學生建立了聯(lián)系,頻繁給學生送去《向導》《中國青年》等刊物,很快在幾名進步學生中組織起旨在培養(yǎng)革命先進分子的讀書會。韓文治辦的讀書會實際上是為發(fā)展新黨員舉辦的培訓班,以此來加深對學生的了解和進行有目的、較為系統(tǒng)的政治教育,為進步學生入黨創(chuàng)造條件。韓文治向會員詳細講解黨的基本知識。同時,韓文治還向學生講解北伐政綱,分派學員到鄉(xiāng)村宣傳北伐的意義,動員群眾支持北伐。這樣,學生們不僅對共產主義有了認識,而且對國內外的革命形勢有了一定的了解,看到了革命的前途,對未來的斗爭有了比較充分的思想準備,同時也堅定了為革命而斗爭的信念。此時,韓文治才將自己的真實身份告訴了學生。
1926年冬,吳佩孚舊部靳云鶚部隊駐扎在臨潁的劉培緒部隊,受北伐勝利的影響,脫離直系軍閥,宣布起義,改番號為“河南保衛(wèi)軍第一師”,并仿效武漢國民革命政府成立政治部,吸收當?shù)匾恍┻M步青年參與其中工作。政治部副主任是剛從信陽女子師范入黨后回到臨潁的周仿溪。韓文治指派張本固、程守道、張向明、程海宇等參加政治部,同共產黨員、信陽女子師范畢業(yè)生曹培芝及她的3名同學,一起隨部隊北上開封、鄭州、滎陽一帶,深入農村進行革命宣傳。后來,保衛(wèi)軍敗退漯河,政治部人員又回到臨潁。稍后,谷遷喬由黨組織派遣從省立許昌十四中學到臨潁,以教師身份作掩護從事黨的秘密活動。他利用教學之余,花費大量精力與時間對青年學生進行革命教育,啟發(fā)學生走推翻中國反動統(tǒng)治的革命道路。
隨著革命形勢的不斷發(fā)展,一批突出的青年學生入黨條件已經成熟。1927年1月,已經受共產主義思想教育的進步學生張本固、張向明、程守道經韓文治介紹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臨潁第一批共產黨員。5月,在韓文治、周仿溪主持下,正式建立了中國共產黨臨潁縣支部委員會,韓文治任書記,全縣黨員發(fā)展到60多名。從此,臨潁人民在當?shù)攸h組織的直接領導下揭開了革命斗爭新的一頁。
1927年5月20日,北伐軍中路第三十六軍沿京漢鐵路直驅北上,乘勝追擊西平戰(zhàn)役中潰敗的奉軍。雙方激戰(zhàn)至27日,奉軍失敗北逃臨潁。賀龍率獨立十五師西進馬溝河戰(zhàn)場,主攻退守夾濠王一帶的奉軍。途經小商橋楊再興墓時,賀龍?zhí)玫苜R錦齋賦詩一首:“英雄楊再興,無愧宋將軍。贏得沙河死,千秋慕美名。”
5月28日,北伐軍七十七團團長兼黨代表蔣先云親臨火線奮勇殺敵,三次負傷,三次奮起。這位同劉少奇、李立三一起到安源路礦發(fā)動工人運動的領袖,在攻克臨潁縣城的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年僅25歲。周恩來在武昌主持召開追悼會,當時《向導》刊登了《悼蔣先云同志》。
臨潁戰(zhàn)役殲滅了奉系軍閥的有生力量,奉軍隨即退出河南。馮玉祥進軍河南,開始了“清黨”活動,河南的革命形勢急轉而下。在白色恐怖下,省委主要領導同志先后離開河南,革命處于低潮。由于國民黨中央與地方政治勢力還存在矛盾,漯河地區(qū)的黨組織根據(jù)這一形勢,利用一切條件,繼續(xù)做了一些黨的發(fā)展和農民運動深入開展的工作。
中共臨潁支部在谷遷喬帶領下,自城內走向城外,先后在繁城、黃連城、程莊等地積極發(fā)展黨員,建立黨的組織,成立農民協(xié)會,發(fā)動農民和學生大力開展農民運動。為進一步加強領導,更好應對將來可能激變的形勢,根據(jù)省委指示,8月23日,谷遷喬在城北七里頭村自己家里秘密主持召開全縣黨員代表會議,到會黨員60多人。會議決定成立中共臨潁縣委,選舉谷遷喬為書記。
中共臨潁縣委成立以后,根據(jù)臨潁國共兩黨暫時沒有破裂、社會進步人士同黨組織仍保持緊密關系這一情況,決定幫助國民黨建立臨潁縣執(zhí)行委員會。9月,國民黨臨潁縣執(zhí)行委員會成立大會在縣城天主教堂舉行,到會代表200余人,其中半數(shù)以上是有雙重身份的共產黨員。根據(jù)大會選舉結果,谷遷喬、周仿溪等13人當選縣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其中12人均為共產黨員,分別擔任了組織部長、宣傳部長、工人部長、農民部長、婦女部長、青年部長等職務,實際上牢牢控制了縣執(zhí)委的領導權。中共臨潁縣委以此合法身份和地位,以國民黨臨潁縣執(zhí)行委員會的名義公開發(fā)表宣言和告民眾書,啟發(fā)鼓動學生和農民群眾積極行動起來,勇敢投身革命,把學運、婦運以及破除迷信、婦女放足、減輕賦稅等搞得轟轟烈烈。
當時,中共臨潁縣委的工作重點是農村,工作內容是發(fā)動農民斗土豪、分田地,使耕者有其田,從而形成了以東南和城西為中心的農民運動區(qū)域,建立農民協(xié)會13個,會員達5500余人。同時,從中挑選思想進步、不怕犧牲的1100名積極分子組成臨潁黨組織領導下的第一支武裝力量“敢死隊”,擁有長短槍5支、手榴彈1000多枚、大刀200把、長矛700支。
1927年9月,國民黨河南省黨部派往臨潁的縣黨部執(zhí)委龔世卿看到臨潁革命形勢仍在不斷發(fā)展,便秘密向河南省主席馮玉祥控告,說臨潁縣共產黨員利用國民黨臨潁縣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的合法身份進行活動,請求“清黨”。馮玉祥立即派人調查,并在《河南民報》上刊登國民黨縣執(zhí)委中12名共產黨員的通緝令。關鍵時刻,中共臨潁縣委書記谷遷喬立即召開縣委會議,決定撤出縣城,轉入黨的力量較強、群眾基礎較好的城東南和城西的農村,繼續(xù)堅持地下斗爭。
1927年10月11日,中共河南省委發(fā)出了《致臨潁縣委的信》,對黨組織由城市轉入農村后如何搞好農民運動作了明確指示。省委要求“布爾什維克黨要堅持斗爭,在斗爭中訓練黨員,發(fā)展組織,獲得群眾,忘記這一點就不成其為共產黨員”。
中共臨潁縣委在加強組織領導的同時,還利用多種形式宣傳黨的主張,擴大革命影響。谷遷喬在太子墓呂村秘密主編了《紅旗報》,夜間分散張貼,傳達上級黨組織的指示,指導革命工作。夏城黨小組以避亂為名,在臨潁、郾城、西華三縣交界處的南渚陽寨祖師廟遺址蓋起兩間草屋,成立了渚陽讀書社,以此來會合黨員,散發(fā)宣傳品。程莊黨小組在程富德家的紅薯窖里自編油印《巴爾底山報》(英語音譯,意為“沖鋒”),矛頭專指當?shù)氐刂骱兰潯喊蕴秫櫥吹健栋蜖柕咨綀蟆饭萘鑵枺衣读怂淖镄校瑖樀么蟛“朐潞笄那奶油嵵荨?/span>
在上級黨組織的指示下,中共臨潁縣委把工作重點轉向了武裝暴動。
1928年初,共產黨員張固本、劉海旺以崗楊村為中心開展農民運動,組織農民協(xié)會中的30多名積極分子,手持槍支和大刀長矛,每晚集中住宿、訓練。4月,中共臨潁縣委決定組織農民攻打縣城,同反動當局展開武裝斗爭。一天夜里,谷遷喬帶領30多人,手持槍支,身帶一些手榴彈到城外,埋伏在城墻腳下。他們按照原計劃選定目標,投擲了幾枚手榴彈,并組織攻城,打擊了敵人的反動氣焰。當月,中共臨潁黨組織為發(fā)展農運、奪取武裝、打擊土豪劣紳,指派共產黨員姚慶蘭、何法申等二十余人,采用白天偽裝分散進寨、夜間集合一起行動的斗爭策略,潛入固廂民團,乘團丁熟睡之機,順利奪得步槍二十余支。
1928年3月,為組織以臨潁和郾城為中心的農民暴動,河南省委決定在漯河組建中共豫中特委,黎光霽任書記。4月下旬,黎光霽奉調返回省委,特委活動中止。5月,河南省委在分析了豫中各縣的組織狀況及明確提出工作方針之后,決定在漯河重新組建中共豫中特委,并調中共臨潁縣委書記谷遷喬任特委書記。特委領導郾城、臨潁、許昌、長葛、西華、扶溝、鄢陵、西平、葉縣的黨組織。7月,谷遷喬不再兼任中共臨潁縣委書記,由牛文昭、牛天章、郎玉佩先后接任縣委書記。由于白色恐怖日益嚴重等各方面的原因,1929年5月,縣委工作停止。
臨潁的農民運動大大激發(fā)了群眾的革命熱情,但同時也引起了反動勢力的仇恨和恐慌。原來受到打擊的土豪劣紳不思悔改,反而勾結反動當局,采取鎮(zhèn)壓手段,企圖撲滅剛剛點燃的革命烈火。反動當局下令通緝谷遷喬和其他共產黨員。有的共產黨員被逮捕,有的暫時隱蔽下來,有的暫離家鄉(xiāng)到他處躲避。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仍有一些共產黨員不畏反動派的腥風血雨,在可能的情況下堅持革命斗爭。1928年5月,省委《賀克寒關于河南工作現(xiàn)狀向中央的報告》中說:“臨潁原來就是豫中工作最好的地方,雖然遭到了幾次失敗,情形仍是很好。農民的組織全縣都比較普遍,特別是東、東南兩處最好。”
宋旭告訴記者:“1925年,谷遷喬在河南省立開封第一師范上學時積極參加愛國運動,同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臨潁縣委書記、中共漯河中心縣委書記、中共河南省委秘書長、中共開封市委書記、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部長。1931年1月在開封遭到國民黨逮捕,1932年8月英勇就義,時年30歲。”
7月18日中午,記者到臨潁縣城潁郡尚城小區(qū)谷遷喬的孫子谷鵬程家采訪。今年78歲的谷鵬程告訴記者:“我的爺爺革命信仰堅定。我們作為先烈的后人,堅決不能給先烈丟人。我常對子女們說,要聽黨話、跟黨走。他們做得都很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還經常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1937年七七事變后,共產黨員、臨潁縣鄉(xiāng)村簡易師范教師楚光甫和漯河《警鐘日報》駐臨潁記者姚健宇看到國民黨縣政府成立的臨潁抗敵救國會,名為抗日救國,實則沒有開展任何活動,社會局面冷冷清清,決定以實際行動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他們動員進步教師和愛國學生走出課堂,到街頭巷尾演講,宣傳抗日。接著又發(fā)動進步學生時國炎、婁少林、鄭林昌、張自厚、趙玉向等,奔赴城鄉(xiāng),擴大宣傳范圍,使抗日救亡逐步深入。10月,楚光甫聯(lián)絡返鄉(xiāng)學生龔京兆等,并與國民黨第一戰(zhàn)區(qū)長官司令部政訓處民運指導員王興國等攜手,成立了臨潁縣抗敵后援會,由楚光甫具體負責。后援會廣泛團結和吸收返鄉(xiāng)學生、本地進步學生及愛國人士,同原來就積極宣傳抗日的師生一起,成立宣傳隊、壁報組、漫畫組、話劇團、歌詠組,每組十人左右,活躍在全縣城鄉(xiāng),到處貼標語、散傳單、畫漫畫、刷壁報、演話劇、唱救亡歌曲,使沉寂的潁川古郡沸騰起來。
臨潁縣抗敵后援會成立后,在楚光甫和進步教師李計卿的主持指導下,創(chuàng)辦了《臨潁抗敵日報》,登載共產黨的抗戰(zhàn)政策和主張,宣傳八路軍開展游擊戰(zhàn)爭的勝利消息,還按照黨中央洛川政治局擴大會議精神,擬出《臨潁抗敵救國宣傳大綱》,宣傳發(fā)動群眾。
共產黨員實際掌握的抗敵后援會,十分注意把組織農民救亡運動和領導農民群眾進行改善生活的斗爭結合起來,針對官僚豪紳們種地不納糧、將負擔的稅收轉嫁到農民身上的“飛糧撒戶”現(xiàn)象,組織縣里師生數(shù)百人分赴各聯(lián)保處挨戶清查登記戶口,澄清土地數(shù)目,將豪紳們隱瞞少報的土地清查出來,呈告國民黨縣政府,要求實行合理負擔糧稅。此舉滅了豪紳們的威風,減輕了群眾的負擔,調動了廣大民眾的抗日積極性。
此外,抗敵后援會根據(jù)抗日法令,派部分成員到各區(qū)充任民運指導員,以合法身份領導抗日救亡和監(jiān)督國民黨地方政府執(zhí)行抗日政策。1938年7月中旬的一個晚上,王崗區(qū)進步青年郭丙乾、郭丙寅捉住一個日軍派遣的偵探,綁送到王崗區(qū)公所。區(qū)長趙鶴軒畏敵如虎,唯恐日軍到后有所連累,立即將敵探無罪釋放。區(qū)民運指導員李計卿聞訊,將趙鶴軒告到縣里問罪。趙鶴軒被扣押3個月,縣長劉慶長受賄3000元將趙釋放,還合謀誣陷郭家兄弟有共產黨嫌疑,并將他們誘騙到皇帝廟老家囚入地窖。李計卿等查明二人實情后,以縣抗敵后援會之名,控告到洛陽第一戰(zhàn)區(qū)長官司令部程潛處,終將縣長劉慶長以“賄庇漢奸罪”撤職查辦。
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后,根據(jù)上級指示精神,臨潁黨組織積極開展統(tǒng)戰(zhàn)工作,爭取了可以爭取的力量,有力推動了本地的抗日救亡運動。
“我們要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為契機,做好黨史宣傳,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抗戰(zhàn)精神,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磅礴力量。”宋旭說。
漯河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全義
顧問 劉志偉
校對 謝明芮
統(tǒng)籌 周鶴琦
審讀 李勝